7月14日
《中国自然资源报》刊发
《锰矿废墟变身“金边翡翠”》
聚焦龙岩矿山生态修复工作
全文如下
↓↓↓
在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庙前镇庙上村,后龙湖如同一块巨大的绿翡翠,温润地镶嵌于苍翠山峦之间。
夏日的湖面上,一道蜿蜒500多米的浮桥如金色丝带般舒展,游人漫步其上,欢声笑语与湖光山色交织。岸边,廊亭古朴雅致,廉政文化公园引人驻足沉思;田间,创意稻画展现着绘于大地上的自然艺术——这幅生机盎然的画卷,正是后龙湖废弃矿坑实现生态逆袭、带动乡村蝶变的最佳见证。
然而,数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令人扼腕的景象:20世纪90年代锰矿资源大规模开采后遗留的巨大矿坑,犹如大地上一道深可见骨的创口。随着岁月流逝,坑内积水成湖,周边杂草丛生。更令人痛心的是,当时村民环保意识薄弱,垃圾四散,污水横流,湖水泛着令人掩鼻的腥臭。废弃矿坑的污染阴云,沉沉笼罩着庙上村,成为村庄环境难以愈合的伤疤。
展开剩余72%管理之变
从治理困境到战略引领与高效执行
后龙湖的蜕变,首先源于当地政府和自然资源部门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,展现出的治理理念与执行能力。
面对废弃矿坑带来的沉重环境包袱与发展桎梏,庙前镇深刻把握新时代发展机遇,将生态修复置于乡村振兴的核心位置。该镇科学编制庙上村“一心五区”总体规划,系统布局未来发展蓝图。同时,有效整合当地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建设、打造红色医史研学基地、景区创建等多方政策与项目资源,形成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。
针对后龙湖沉疴痼疾,庙前镇以“壮士断腕”的决心,精准策划开展后龙湖废弃矿区综合治理项目。该镇积极争取专项修复资金,重点围绕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,科学部署、高效实施了五大核心工程。
一是实施废弃矿山综合整治工程。通过削坡减载,消除地质灾害隐患;重塑地形地貌,让大地恢复自然肌理;回填复绿,寸寸抚平采矿的创伤。二是实施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。通过清淤疏浚,净化湖水;构建生态护岸,还原自然水岸线;科学种植水生植物,让湖水重获自净能力。三是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。通过修建谷坊、挡土墙,锁住水土;大力植树种草,织密地表保护网,遏制水土流失。四是实施农地生态功能提升工程。通过改良受矿区影响的土壤,恢复地力;推广生态种植模式,让耕地重焕生机。五是实施生态景观重塑与文化植入工程。通过建设廊亭步道,架设网红浮桥,点缀绿化景观;通过建设廉政文化公园、江一真陈列馆、“一真大道”等,深度挖掘整合当地红色文化资源,赋予生态空间深厚文化灵魂。
村民之变
从污染受害者到生态受益者与守护者
后龙湖的重生,最直接、最深刻的改变体现在村民身上,实现了从“受害者”到“主人翁”和“受益者”的华丽转身。
一是实现了人居环境的飞跃。经过综合治理,曾经泛着腥臭、令人掩鼻的劣V类水体,如今水质清澈,不仅可以观景还可直接用于农灌。湖岸植被覆盖率从治理前不足30%跃升至85%以上,曾经严重的水土流失面积锐减超过90%。矿尘覆盖的土地重焕生机,周边耕地土壤质量与农业产出效益显著提升。垃圾遍地、污水横流的景象一去不复返,代之以整洁优美的生活环境,村民的居住品质得到根本改善,“心堵”变为了“心畅”。
二是村民思想观念的革新。过去,因环保意识薄弱而随意丢弃垃圾、排污的行为彻底扭转。优美的环境、络绎不绝的游客,让村民们切身感受到绿水青山的价值,自发成为家园环境最坚定的守护者。“以前湖是臭的,心是堵的。现在环境这么好,游客这么多,谁还好意思乱扔?这可是我们自己的‘金饭碗’啊!”村民朴实的语言,道出了从“污染受害者”到“生态守护者”的观念巨变。
三是村民增收渠道的拓宽。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在后龙湖得到了生动实践。生态修复释放的“美丽经济”效应迅速显现。脱胎换骨的后龙湖,凭借其“绿翡翠镶金边”的独特魅力和“红色基因﹢绿色生态”的融合气质,一跃成为区域旅游热点。这直接带动了农家乐、民宿、特色农产品销售等乡村业态的蓬勃发展,为村民开辟了在家门口就业创业、稳定增收的新渠道。生态修复所释放的优质水土资源,反哺了周边农业,提升了农产品品质与价值。生态资本实实在在地转化为富民强村的经济资本,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,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。
后龙湖从“锰矿废墟”到“生态乐土”的涅槃重生,绝非仅仅是自然景观的修复,它生动展现了当地政府和自然资源部门在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,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跃升——从科学规划、资源整合,到系统施治、产业培育。
同时,后龙湖的变化也深刻改变了当地村民的命运:环境质量脱胎换骨,环保意识深入人心,收入来源多元拓展,幸福感与获得感显著增强。后龙湖的实践,成功探索出一条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与乡村振兴、产业兴旺、农民增收紧密结合的创新之路,为资源枯竭型地区实现绿色转型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。
来源:中国自然资源报
发布于:北京市景盛网-配资公司排行榜-散户如何加杠杆买股票-股票配资怎么赚钱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